外賣快 (精神食糧)

為繁忙人的小小聖經默想,主題:樂在生命中

訓道篇 憂鬱時的靈修讀物

《此書作者稱自己為「老師」或「訓道者」;因此,此書在聖經中命名為the Book of Qoheleth(希伯來文解作訓道者之書);但普遍名稱為the book of "Ecclesiastes"(希臘文為訓道者工作之地,信眾之會堂)。

此書作者又稱自己為「達味之子」(以智慧見稱的撒羅滿王),但這只是虛構的,因此書寫於撒羅滿王逝世後多個世紀(即耶穌出生前三個世紀)。但此書的思想仍切合今日世界。》

訓道篇
第九章 第十二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訓道篇第十二章
2003年10月23日

訓道者在結語中再度提醒我們,對天主的信靠是一切智慧的根源,亦是樂在生命中的保證。

「訓道者不但是智者,並且教人獲得知識,在沈思推究之後,編撰了許多格言。訓道者費神尋求適當的語句,忠誠地寫下了真理之言。智者的話好似錐子;收集起的言論集,好像釘牢的釘子;二者都是一位牧者所賜。除此之外,我兒,不必再找別的書籍,書不論寫多少,總沒有止境;用功過度,必使身體疲倦。總而言之:『你應敬畏天主,遵守他的誡命,因為這是眾人的義務。』因為天主對一切行為,連最隱秘的,不論好壞,都要一一審判。」(訓12:9-14)

訓道篇第九章
2003年10月14日

死亡的現實常使人憂心忡忡;不論背景均面對同樣可怖的命運,使人深受打擊。

「我留心考察這一切,終於看出:義人、智者和他們的行為,都在天主手裡;是愛是恨,人不知道;二者都能來到他們身上。無論義人,是惡人,是好人,是壞人,是潔淨的人,是不潔淨的人,是獻祭的人,是不獻祭的人,都有同樣的命運;好人與罪人一樣,妄發誓的與怕發誓的也一樣。太陽下所發生的一切事中,最不幸的是眾人都有同樣的命運;更有甚者,世人的心充滿邪惡,有生之日,心懷狂妄,以後與死者相聚。的確,誰尚與活人有聯繫,還懷有希望,因為一隻活狗勝過一隻死獅。」(訓9:1-4)

訓道篇第八章
2003年10月6日

智慧教人跳出無意義的存在,活出尊貴的人生。

「有誰相似智者,有誰會解釋事理?智慧使人的面容煥發,使嚴肅的容貌變得溫和。在世上還有一件虛幻的事:就是義人所遭遇的,反如惡人所得的;而惡人所遭遇的,反如義人所應得的;我遂說:這也是虛幻。為此,我稱讚快樂,因為在太陽下,人除了吃喝行樂外,別無幸福;因為這是在天主賞他在太陽下的一生歲月內,從他的勞苦中,所獲得的幸福。當我專心追求智慧,觀察人在世上,連黑夜白日都不能閉目安眠,所行的工作時,我面對天主的一切作為,發覺人決不能知道在太陽下所發生的一切事。人雖然努力研究,終歸無法得知;縱然有智者以為自己知道了,仍是一無所知。」(訓 8:1,14-17)

訓道篇第七章
2003年9月29日
人的智慧不能解答生與死的謎團。信靠天主的智者絕不會與此謎團抗爭,卻會在矛盾與殘酷的現實當中,選擇中庸之道。

「良好的聲譽勝於名貴的香液;死日勝於生日。往居喪的家去,勝於往宴會的家去,因為喪事是人的結局,活人應將此事放在心上。悲哀勝於歡笑,因為愁容能使心靈舒暢。智者的心是在居喪的家中,愚人的心是在歡笑的家中。」
(訓7:1-4)

「智慧與家產都好,對看見天日的人都有益,因為受智慧的蔭庇與受金錢的蔭庇無異;但認識智慧的好處,是在於智慧賦與有智慧者生命。你應觀察天主的作為:他所彎曲的,誰能使之正直?幸福之日,你應歡樂,不幸之日,你應思慮:幸與不幸,都是天主的作為;其目的是為叫人不能察覺自己將來的事。」(訓7:11-14)

訓道篇第六章
2003年9月21日

訓道篇作者是一位忠實的信徒,他把一切地上的事物歸屬於天主。他深知一切盡在天主的計劃當中,他領悟并肯定,一切事物由天主預定的計劃是教人知足及謙遜。

「我看見在太陽下,另有一件不幸,重壓在人身上:有一人,天主賜他富裕、錢財、光榮,凡他心中所願意的,一件也不缺;但天主沒有給他享用這一切,卻讓別人享用了:這也是空虛,是一件很悲慘的事。人的一切勞碌都是為了口腹,但他的慾望卻總不知滿足。眼看見過的總勝過心所思望的:這也是空虛,也是追風。」(訓6:1-2,7,9)

「已往所有的,都已有名可稱;人為何物,都已知道;人決不能與強於自己的抗辯。說話多,必多空談;這對人能有什麼益處?在空虛消逝如影的人生少許歲月內,有誰知道什麼事對人有益?又有誰能給人指示,他身後在太陽下要發生什麼事?」(訓6:10-12)

訓道篇第五章
2003年9月15日


訓道篇的作者是位智者,他把社會現實深思熟慮,從中尋得智慧。他既不是哲人,亦不是神學家,他只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平凡人,滲透世事的謬誤與矛盾,仍對上主保留著堅固的信德,平凡人單純的信德。

「愛錢的,錢不能使他滿足;愛財的,進益不能使他滿足:這也是空虛。錢財增多,消費的人也隨之增多。財主除飽享眼福外,能有什麼益處?他赤身出離母體,也照樣赤身歸去;他勞力之所得,絲毫不能帶去。這也是一件慘痛的事:他怎樣來,也怎樣去;他操勞追風,究有什麼益處,且他一生在黑暗中生活,遭受很多煩惱、疾病和悲憤的事。我所認為幸福美滿的事,是人在天主所賞的少許歲月內,有吃有喝,且享受他在太陽下一切勞碌所得的福樂,這原是他應得的一分。的確,天主賞賜人財產和富裕,叫他能享用;能取得他應得的一分,享受能勞碌所得的快樂,實在是天主的恩賜。那麼,人就不甚顧慮人生歲月的短促,因為天主以喜 樂充滿了他的心。」(訓5:9-10,14-20)

訓道篇第四章
2003年9月8日


為什麼世上有這麼多不義事?為什麼天主會置身事外,讓邪惡勝利而好事多磨?
多少次梗塞在這矛盾中!仁慈的天主竟容許這種事在世上發生,實難以接受!

「我又轉目注視在太陽下所行的一切暴行:看,受壓迫者眼淚汪流,卻無人安慰;壓迫人者手中只有權勢,卻無人加以援助。於是我聲稱那已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更為有福,那還沒有出世的人,比這兩等人更為有福,因為他還沒有見到太陽下所行的惡事。」(訓4:1-3)

訓道篇第三章
2003年9月8日

當感到人類的所謂自由其實是有著許多的限制,一切的事件都要聽天由命,不能為人所自主;但又想抗拒命運的安排;訓道篇的作者對此等問題又有何看法呢?請從中找出最佳的:

「事事有時節,天下任何事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栽種的亦有時;殺戮有時,治療有時,拆毀有時,建築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悼有時,舞蹈有時;拋石有時,堆石有時;擁抱有時,戒避擁抱亦有時;尋找有時,遺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綴有時;緘默有時,言談有時;愛慕有時,憎恨有時;作戰有時,和睦有時。天主所行的一切事宜,都很適時,並賜給人認識時事的經歷,但人仍不能明瞭,天主自始至終所做的工作。」
(訓3:1-8,11)


訓道篇第二章
2003年9月2日


當要追求逸樂以逃避自己,或尋求智慧去逃避那似是非理性及難以接納的現實,請細讀:

「我心下自語:『來,試一試快樂,享受一下福樂!』看,這也是空虛。我稱歡笑為『瘋狂』,我對喜樂說:『這有何用?』我遂決意喝酒以使我的肉體暢快 - 但我的心仍為智慧所引導,並決意迷於狂妄的事,直到我看清,世人在天下一生有限的歲月中所做的事,有什麼好處為止。我於是擴大我的工程:為自己建造宮室,栽植葡萄園。我還聚歛了大批金銀,及各王侯各省份的財寶;擁有許多歌唱的男女,無數的妃嬪,以及人間所有的享受。我雖如此富有,超過以往住在耶路撒冷的人,但我仍沒有喪失智慧,凡我眼所希求的,我決不加以拒絕;凡我心所願享受的快樂,我決不加以阻止;因為我的心對我的一切勞苦工作,實在滿意;其實,這也是我由勞苦工作應得的報酬,但當我回顧我所作的一切工作,以及工作時所受的勞苦,看,一切都是空虛,都是追風;在太陽之下,毫無裨益。」
(訓2:1-4,8-11)

「我又回顧觀察智慧,瘋狂和昏愚;那繼位作君王的人能做什麼?只能做已做過的事。我看透智慧勝於昏愚,像光明勝於黑暗。『智者高瞻遠矚,愚者卻在黑暗中摸索。』但我也知道:二者都要遭遇同樣的命運。我心中自問:『愚人的命運,我也會遇到,為什麼我要更明智?』我遂下結論說:『這也是空虛。』因為智者和愚者,同樣不為人常久記念,早晚有一天都要被人遺忘。可惜,智者和愚者同樣死去。」(訓2:12-16)

「於是我惱恨生命,因為太陽之下所發生的事,無非使我煩惱,因為全是空虛,都是追風。我憎恨我在太陽之下所受的勞苦,因為我要將勞苦所得,留給後人。他是智是愚,有誰知道;但他一定要主管我在太陽之下,以智慧所辛苦經營的一切工作:這也是空虛。」(訓2:17-19)


訓道篇第一章
2003年8月25日


當你感到失落、煩悶,對任何事都充滿疑慮;當你感到人生無意義,一切都怨天尤人;當你受到永無休止的打擊,信仰開始動搖,天主對你似是毫無回應時,請讀訓道篇。

對你的問題,你未必能找到理性的答案,但奇妙的是:你可找到安慰和支持。
此書作者曾經歷你的苦楚,思索同樣無答案的問題,雖然完全未能完滿的解答他的疑問,但他卻對天主保留著堅定的信靠。
此態度是否太悲觀消極或是過於現實及寬宏大量呢?在看到萬事失去意義的同時,仍可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在成為一位忠信的福傳者的同時,亦可心存疑慮。

「達味之子耶路撒冷的君王『訓道者』的語錄:虛而又虛,訓道者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人在太陽下辛勤勞作,為人究有何益?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大地仍然常在。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匆匆趕回原處,從新再升,風吹向南,又轉向北,旋轉不息,循環周行。江河流入大海,大海總不滿溢,江河仍向所往之處,川流不息。萬事皆辛勞,無人能盡言:眼看,看不夠;耳聽,聽不飽。往昔所有的,將來會再有;昔日所行的,將來會再行;太陽之下決無新事。若有人指著某事說:『看,這是新事。』豈不知在我們以前就有過。只是對往者,沒有人去追憶;同樣,對來者,也不會為後輩所記念。」(訓1:1-11)

「我曾專心用智慧考察研究過天下所發生的一切 - 這實在是天主賜與人類的一項艱辛的工作。我觀察了在太陽下所發生的一切:看,都是空虛,都是追風。彎曲的,不能使之正直,虧缺的,實在不可勝數。我心裡自語說:『看,我獲得了又大又多的智慧,勝過了所有在我以前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我的心獲得了許多的智慧和學問。』我再專心研究智慧和學問,愚昧和狂妄,我才發覺:連這項工作也是追風。因為智慧愈多,煩惱愈多;學問愈廣,憂慮越深。」(訓1:13-18)



隔夜快餐
雅各伯書中的十個醒神思想
2003年 2月
1月
   
2002年
12月
11月
10月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