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洲 新福傳 (二) 2003年 |
恩保德神父
|
11.
|
何謂「新」,在今日亞洲及她的福傳工作上: | 亞洲現在是亦將會是越來越年輕化。接受耶穌福音的亞洲新一代將是新的福傳者。 |
5月29日
|
10.
|
菲律賓的基督宗教歷史: | 西班牙統治期間,除選定馬尼拉為首都外,還有兩項對菲律賓社會影響深遠的:一是使菲律賓人整體成為羅馬天主教徒;二是創造地主貴族。 |
5月15日
|
9.
|
越南的基督宗教歷史: | 雖然天主教信仰在佛教、道教及儒家之後進入越南,但根據教會紀錄,在二十世紀初葉,越南信眾的數目已近百萬;完善的「教友村」亦在福傳早期時組成 |
5月1日
|
8.
|
南韓的基督宗教歷史: | 韓國則與眾不同,她的開始是靠「自學」的,由幾位當地人自主的修習聖經。約在1770年,一位韓國大使莊滔煥Chong Tu-won,從中國帶回一本利瑪竇所著的天主教實義。於是,一班韓國學者就開始研究,希望從天主教的文獻中了解西方文化。1783年,這群學者邀請韓國使節之子李承薰在往訪中國時,順道探訪在中國的傳教士,以吸取更多關於這西方宗教的資料。 |
4月1日
|
7.
|
日本的基督宗教歷史: | 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受害及被殺。這些殉道者成為日本教會根基的保證。從1638年至1859年,外方傳教士被禁踏足日本。那些留在日本的傳教士一是被殺或是被驅逐。 |
3月5日
|
6.
|
中國的基督宗教歷史: | 海外華僑是祖國更新的最強大力量。海外的華僑基督徒在祖國的福傳工作上有其獨特的使命。 |
2月28日
|
5.
|
在新亞洲中的新福傳: | de Nobili得到他的長上(羅馬耶穌會總會)及主教支持和推薦;最後教宗十五世批准,他的運動因而得以昌盛發展,把基督的信仰帶給印度教的各階層。 |
2月13日
|
4.
|
所有亞洲基督徒(天主教、各基督教派、東正教等)必須團結力量,從「新亞洲」的角度重新構思其福傳活動。 |
1月27日
|
|
3.
|
亞洲所有宗教必須共創一互信、彼此尊重及合作的文化,使成為新亞洲希望的標記。 |
1月20日
|
|
2.
|
我們是生活在一個非常緊密的全球化社會裡,在這全球化的世代,一個關鍵字 "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存";我們的宗教信念及道德原則必定要在這世界中生活出來。 |
1月12日
|
|
1.
|
我們被迫團在一起,生死存亡都共束於一線! |
1月5日
|
2003年5月29日
|
C. | 何謂「新」,在今日亞洲及她的福傳工作上? | ||
1. | 「新」該在亞洲本身。我們傳揚福音的是「新」的亞洲人。他們再不是各有各或是依仗外國勢力的殖民地國家。今日,亞洲各國已深明互存之道而組成自由國家聯盟。 | ||
2. | 雖然貧窮及文盲仍是亞洲區內的主要問題,但教育的發展及財富的增長(特別在某些地區)是可觀的。這些都創造出新思維、新生活模式、新願望及新的社會問題。再者,亞洲已進入自由市場經濟,一如世界上其他地區,我們已接受消費者理論的社會,消費主義將影響亞洲原有的道德觀念及傳統。 | ||
3. | 亞洲現在是亦將會是越來越年輕化。接受耶穌福音的亞洲新一代將是新的福傳者。 | ||
4. | 眾所周知,無論在什麼地方或如何計劃,在發展過程中必會造成生態、衛 生、社會及道德倫理等各式各樣的問題。 |
||
5. | 在發展的進程中,亞洲的傳統及宗教將面對無可避免的挑戰。急速轉變的生活模式、思想、透過大眾媒介接觸國際社會,以及工作環境等都迫使傳統宗教面臨考驗。若此等宗教欲繼續服務亞洲人民,必須作出深入的改革及更新。 | ||
6. | 因著貿易關係,增進資金、科技、勞動力的流通,政府首長的互訪及資訊交流等。在過去難以逾越的距離,如山嶺、河流、沙漠等曾一度阻隔亞洲各國的交往,現在已不再是障礙。亞洲區內有超過三十五份為亞洲人出版的雜誌,亦有電台及電視台。 | ||
7. | 最重要的是亞洲的新「福傳者」。 亞洲的福傳工作主要由亞洲教會承擔。把福音廣傳於亞洲是亞洲教會團體的基本任務。在過去,此任務多由其他地方教會的外方傳教士負責。這些傳教士在各地建立教會後,便開始本地化的過程,訓練當地人去處理教會內大小事務。此進程的速率視不同地區而定,通常都比較緩慢。印度及菲律賓很快便培育出自己的神職人員及主教。但在中國,雖然第一位中國神父羅文藻於1654年在馬尼拉晉鐸,至1685年被委任為南京第一任主教。但第一批(六位)中國主教卻在1926年,才在馬被祝聖。1942年,第一位韓國主教被祝聖。1940年,日本主教都是日本人。1969年,香港才有第一位中國籍主教徐誠斌。 1970年11月,二百多名亞洲主教聚集在馬尼拉,舉行亞洲主教會議(FABC),邀得教宗保祿六世參加。藉得再回味的是主教團在會議結束時所發表的這段具先見之明(先知)的聲明: 「終於,我們可見到新亞洲的誕生。亞洲人民真正成立自己的團體;過往民族間的隔閡,現在開始化解。大家開始互相認識,亦意識到彼此是亞洲人;兄弟姊妹的感覺更趨強烈;彼此充滿著友愛、互信、合作及分享的精神,矢志不移。」 參與2000年1月亞洲天主教主教會議會員包括: 孟加拉共和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星加坡-汶萊、緬甸、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台灣、泰國及越南。 十個非正式會員來自:香港、Kazakhstan、Kyrgyz Stan、澳門、蒙古、尼泊爾、西伯利亞(俄羅斯)、Tad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今日亞洲,天主教徒約九千萬,若加上其他基督教教會,基督徒數目合共一億三千萬;這些都是亞洲的福傳者,但他們的福傳工作與其他地方相比只屬少數(亞洲天主教徒只佔人口總數2.42%,美國63.24%,歐洲39.97%,非洲12.74%)。 1998年第一屇亞洲區主教會議在羅馬舉行,亦是教會歷史中第一次所有亞洲主教(包括中東及中亞),及來自亞洲教會不同禮儀的主教匯集在一起,商討今日新亞洲新福傳的需要。 |
||
8. | 今日亞洲各教會均意識到把福音具體地播種到亞洲現實中,及讓草根階層,特別是亞洲區內的貧苦大眾接受福音,是耶穌給予亞洲教會的使命。 只有亞洲教會本身才能真正發掘出基督宗教的亞洲根,以亞洲方式去明瞭及傳揚天主聖言,使亞洲基督徒獨特的禮儀及祈禱方式成為他們接觸天主的途徑。 |
||
9. | 亞洲教會需要新傳教精神。他們不單要把福音有效地傳揚給當地人民(南韓平均每年約十五萬成人受洗,印尼則有十萬成人及兒童受洗),更要派遣傳教士到亞洲其他地區及世界各地去。1995年,當時亞洲主教團的主席南韓主教金南洙,對南韓教友說:「過往,我們常自稱為年輕教會,並集中在向內的福傳工作上;但現在我們的教會已漸趨成熟,是時候向其他國家傳揚福音了。天主把豐厚的恩寵充滿南韓教會,這恩寵更應惠及鄰國;我們應忠誠有效地回應上主的邀請,向亞洲傳揚福音;特別對中國,我們有報恩的責任,因為我們的信仰是在二百年前由中國傳來的。」 今日,亞洲教會在歡迎外方傳教士進入他們的團體的同時,更應派遣自己的傳教士、神父、修女及平信徒往其他國家或其他教會傳揚福音,此乃亞洲教會成熟的表現。雖然印度天主教教會人數不多,但已派遣了二千名傳教士,包括神父、修女及平信徒出國;而菲律賓則有六百名往外地服務的傳教士。1983年,印尼教會派出首位傳教士往巴布亞新畿內亞服務。日本天主教會亦是一細小團體,卻有三百五十位傳教士在五十四個國家內工作。亞洲教會在傳教使命上已越趨成熟,並能完全負起福傳的責任,不只對自己的人民,更到普天下去,直至地極。 |
||
10. | 在亞洲福傳的舊時代,外方傳教士所建設的福傳中心如果阿、馬六甲、澳門等是如何細小,卻不斷接受及送出福傳者。在新亞洲,為某些教會、或堂區、或本地修會、或平信徒團體,都能繼承這福傳精神,直至地極。 | ||
11. | 福傳的新方式已廣泛地在亞洲區內推展:那就是與其他宗教忠誠地對話,以代替過往忽視或貶抑的態度,甚至引爆衝突及戰爭。相互尊重及決志分享合作等均更能滋養亞洲,並讓「神」在各宗教信仰中彰顯其光輝。 | ||
12. | 另外,在不同的基督徒團體中亦蘊釀著一新態度。越來越多亞洲基督徒意識到基督徒合一的必要。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分歧是歐洲歷史事件,只有在歐洲的歷史層面上才能理解此分裂的緣由;而此分裂卻由不同教會的傳教士在殖民地時代帶到亞洲。現在,殖民地時代已過去,新亞洲臨現,所有基督徒必須意識到此分裂是福傳的最大阻障。基督徒不同教會合一的迫切,造就新福傳。 | ||
13. | 福傳的內容也要新。無論何時、何地,耶穌的福音永遠是同一不變的福音;但福傳者就不同的境況體現福音的訊息,並在不同的形勢中讓福音打動人心。對慈悲、大愛、和平、生命、大自然、人類等的觀點,在亞洲各地的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涵義。耶穌基督的福音肯定這一切價值觀,並使之與天主的特性:「天主是愛」交融而更臻完美。在加爾各答德蘭修女的「等死屋」內,任何一個垂死的人都可在死亡時有尊嚴地離去。那裡的牆上寫著:「這是我的身體」。貧窮的人、受苦的人都是耶穌的身體;在愛及服務他們時,就表現出我們相信及愛耶穌。 2002年,在一個有關亞洲福傳的研討會終結時,來自十七個亞洲國家組成的亞洲主教團,催逼亞洲各教會,履行於1998年在羅馬舉行的亞洲主教會議所強調有關亞洲福傳的幾項重點,現列舉如下: |
(a)
|
亞洲福傳工作所宣講的最重要訊息是耶穌基督 「當主教會議繼續討論亞洲的複雜現實的時候,教會對亞洲人民獨特的貢獻就是宣講耶穌基督。」(教會在亞洲10) |
|
(b)
|
福音的傳揚務必以喜樂、忍耐和漸進地宣講 「如果亞洲的教會要完成其天賦的使命,那麼,福音的傳揚,以喜樂、 忍耐和漸進地宣講耶穌基督救贖性的死亡和復活應佔有絕對的優先 地位。」(教會在亞洲2) |
|
(c)
|
福傳工作必須源自祈禱的心 「個別教會的心必須放在對耶穌基督,天主成為人的默想上,並且經常 努力更親密地與他結合,繼續著他的使命。傳道是默想式的行動,也 是行動式的默想。」(教會在亞洲23) |
|
(d)
|
福傳工作是全面性的(著重靈性與物質的需要) 「為避免將祈禱從人性的提昇上分離,主教會議的教長們堅持『正義、 慈善和憐憫的善功,與祈禱、默想的真正生命息息相關,的確,就是 這個同一的靈修將會成為我們所有福傳工作取之不盡的泉源。』」 (教會在亞洲23) |
|
(e)
|
在某種情況下,福傳工作是「以生命沉默的見證」的方式進行 「關於這一點,需要注意亞洲環境中的一個特殊情況,教會瞭解,在亞洲許多地方,直接的宣講被禁止,信仰的自由被否定或有系統地受限制;在那裡,以生命沉默的見證仍然是宣講天主國的唯一方式。」 (教會在亞洲23) |
|
(f)
|
福傳工作必須讓文化融入 「在與世界各個不同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教會不但傳輸她的真理與價 值,並從內部更新文化,而且她也從不同文化中吸取那些已存在於其 中的積極因素,福傳者在介紹基督信仰,並使之成為人民文化遺產的 一部分時,這是一條必須遵循的路。」(教會在亞洲21) |
|
(g)
|
福傳工作必須尊重所有文化,因為聖神存在這些文化內 「在此理當記起在主教會議期間重複提到的:天主聖神是基督信仰在亞 洲文化融入的首要原動力。引領我們進入全部真理的同一天主聖神, 促成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價值的有效的交談。衪以某種方式臨在於 他們中間。」(教會在亞洲21) |
|
(h)
|
讓文化融入的教會可成為較好的福傳標記 「相反地,不同的文化,當它為福音之光所精煉和更新的時候,也能 成為同一基督信仰的真正表達。藉著文化融入,教會成為她之所是的 一個比較可理解的記號,也成為更有效的傳道工具。」 (教會在亞洲21) |
|
(i)
|
在同一文件中,邀請所有亞洲主教在往後的兩三年內成立亞洲福傳議會。 |
14. | 亞洲教會對社會的承擔已不是新了。教會永遠是社會中第一個去負起教育、醫療及幼兒等服務。由教會興建眾多的學校、大學、醫院、青少年訓練中心等,都是教會服務社會的明證。亞洲的新境況就是新的,教會必須全力以赴。 | |
15. | 過去數十年所發生的事件顯示,亞洲的發展並不是以同一步速進行。某些地區發展得比較快,這些地區被稱為「儒家地區」,如中國、南韓、日本、星加坡、越南、台灣及香港。 密切的接觸、更多的分享、互助及修和,使教會更能成為亞洲區內希望的可信標記。 |
|
16. | 合一的亞洲仍未真正實現,現時只露一線曙光。若這理想能被更多亞洲人(特別是年輕人)認同,那已不是一個夢,而是現實了。現今,亞洲所有宗教應攜手共同創建一新文化:愛、尊重、容忍及希望的文化。亞洲所有宗教必須合作以襄助新亞洲的誕生:亞洲共融,世界大同;為享有和平的世界而創建和平的亞洲;為擁抱自由的世界,就為亞洲的自由努力吧! | |
17. | 第一個千年,基督宗教從亞洲傳往歐洲; 第二個千年,就從歐洲傳到非洲及美洲去。第三個千年是亞洲的時代了:亞洲的基督徒團體須活出福音,以成為新亞洲誕生的酵母。 |
2003年5月15日
|
6.
|
菲律賓的基督宗教歷史: 菲律賓是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國家」,六千六百萬天主教徒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二點五,亦成為亞洲區內百分之二點四二天主教徒的大多數。七千七百萬菲律賓人散居在國內七千一百個島嶼上,七十五個不同種族造成不同的文化上的差異。西班牙入侵前的最後一批移民是來自印尼的回教商人。他們曾受蘇丹政權訓練,亦有軍力。在1500年間,他們使蘇祿群島及民答那峨 ( 菲律賓群島的第二大島 )大部分島民信奉回教,並在馬尼拉建立殖民區。當時的西班牙人剛把回教徒從其國內驅逐,因此他們一到菲律賓,便立即阻止回教的擴張。(除了回教徒,華僑,特別是在某些城市,是比較大的社團)從1521年,墨哲倫佔領菲律賓後,西班牙統治菲律賓達數世紀之久。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開戰。結果西班牙戰敗,將菲律賓拱手讓與美國,自此受美統治至二次大戰結束。1941至1945年間則受日本侵略。1946年7月4 日,菲律賓才正式宣告獨立。 西班牙統治期間,除選定馬尼拉為首都外,還有兩項對菲律賓社會影響深遠的:一是使菲律賓人整體成為羅馬天主教徒;二是創造地主貴族。關於第一項影響:當時的方濟各會、道明會、耶穌會及其他修會會士發覺雖然使用高壓政策及恐嚇,亦未能根絕土著的膜拜傳統時,他們只好讓菲律賓的天主教與本土的禮俗合併。而第二項影響(地主貴族),此源於西班牙的地主制度,「地主」是在農村地區的政府代表。在很多村落裡,「地主」及「神職人員」都屬同等的社會地位。創造此類佔有土地的特權階級,而大部分無土地的佃戶須倚靠他們,使菲律賓社會階級化。這做法使整個社會長期處於不滿及政治紛爭中。 今日菲律賓的福傳工作,主要集中在佔大多數的天主教徒與屬少數的回教徒間的「對話」。兩者間無休止的爭鬥與亞洲其他地區的宗教戰爭是同出一轍的,但卻與「宗教」及新亞洲的未來背道而馳。 |
2003年5月1日
|
5. | 越南的基督宗教歷史: 「鍥而不捨的傳教士Alexander de Rhodes最終於1630年5月也被逐出越南,遺下由越南傳道員培育的超過五萬名天主教徒。當時基督宗教所奠定的文化傳統,任何越南人都會視之為越南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們共同的記憶當中,Alexander de Rhodes的名字永遠是親切的,因為他使我們在遠東地區中是唯一擁有羅馬字母表的國家。」這段文字是一位親越共政府人士在懷念偉大法籍耶穌會士Alexander de Rhodes寫的。他由澳門(利瑪竇往北京前亦住在那裡)抵達越南工作十七年。他對越南文化的最主要貢獻是創造越南語拼音。 過去,越南是臣服於中國的。直至1428年,才脫離中國,宣告獨立。雖然如此,在行政及考試上仍需使用中文;但獨立以後,便感到要把越南話用文字寫出的必要。他們嘗試以同音漢字寫出越南話,但這種做法比用中文還要困難複雜。Alexander de Rhodes 開展這艱辛的工作,試圖以拉丁拼音寫越南話。經過漫長的修訂過程,經歷了幾個世代,有六個聲調的越南話才能完整地寫出來,才能讓人學習。一種能令人明解的文字可助杜絕文盲。這種由兩種文化組合而成的語文最初只在教會內流傳,漸漸首位越南作家及報章均使用。二十世紀初,才被官方承認為本國文字。1651年Alexander de Rhodes 出版了越南拉丁葡萄牙三解字典。他在1660年去世。雖然天主教信仰在佛教、道教及儒家之後進入越南,但根據教會紀錄,在二十世紀初葉,越南信眾的數目已近百萬;完善的「教友村」亦在福傳早期時組成;在很多地區內,已有數十條全是教友村。可惜越南卻要面對多次的殖民統治,教會亦被困於其中。繼葡萄牙以後,由1887年起便由法國統治,直至法軍被「越南國父」胡志明所領導的越軍擊敗為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越南被日軍佔領。戰後,美軍介入。1954年,日內瓦協議決定越南分裂成南越(美國同盟)和北越(共黨統治)。 南北越的內戰持續了差不多二十五年,直至1975年,越南才在共產政權下再次統一。經過漫長而痛苦的重整,越南才再度向世界開放。越南現已成為東盟的成員國,亦在1990年與歐盟及在1995年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 今日,越南教會亦健康地重生。六百萬天主教徒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在所有亞洲教會當中,千萬的越南殉道者為教會樹立了勇氣和希望的榜樣。 |
2003年4月1日
|
4.
|
南韓的基督宗教歷史: 今日,整個亞洲只有大約百分之二的人口是基督徒。然而,亞洲各國均有基督徒存在;而南韓基督徒數目的增長在近三數十年現代化的進程中,是最突出及最具歷史意義的。基督宗教於1784年在韓國揭開序幕,而基督教傳教士於1884年才到達韓國。基督宗教就隨著佛教之後成為韓國的最大宗教。今日南韓,四千五百萬人口中約三分一是基督徒,其中一千一百萬是基督教徒,而三百萬是羅馬天主教徒。 早在1960年代,當南韓基督徒數字剛達一百萬時;其他地區的基督徒,特別是基督教徒正急遽增長,每十年倍增。1994年,南韓教會的數目是三萬五千個,牧職人員達五萬人之多,顯示南韓教會是世上最活躍及最具動力的。韓國天主教歷史其中令人興奮的一頁是她的起源。基督宗教的傳入在其他地區多是由外方傳教士而來;韓國則與眾不同,她的開始是靠「自學」的,由幾位當地人自主的修習聖經。約在1770年,一位韓國大使莊滔煥Chong Tu-won,從中國帶回一本利瑪竇所著的天主教實義。於是,一班韓國學者就開始研究,希望從天主教的文獻中了解西方文化。1783年,這群學者邀請韓國使節之子李承薰在往訪中國時,順道探訪在中國的傳教士,以吸取更多關於這西方宗教的資料。李在北京尋到這些傳教士,他們非常樂意傳授天主教要理;因此,李及其他幾位使節團成員接受洗禮。1784年,他帶同一些北京傳教士送他的天主教要理及文獻回國,並將之分發給學者們。他們隨即在朋輩間對這新來的宗教進行研究及討論,就這樣奠定了韓國天主教會的基礎。這些學者亦成為韓國教會的首批福音傳佈者。不管旁人對他們的新宗教信仰及新生活方式有何猜忌,這些新皈依者照樣公開傳揚天主教要理及對他們的跟隨者予以教導,因此,接受洗禮的人非常多。這段歷史實在值得記載,韓國的平信徒主動開展並執行傳揚福音及教會內的工作。天主教要理在知識份子的圈子裡快速傳揚,並不是沒有阻力的。其實,很多知識份子及政府官員都反對這新宗教,他們相信會對儒家思想構成威脅。他們認為基督徒教義與儒家的基本道德倫理有衝突。當時最大的爭議在「對祖先的敬拜」。根據中國主教的指示,基督徒不能參與此類禮儀(由此可見利瑪竇早有先見之明)。社會及政治公佈(堅持基督宗教的學者當時被執政者視為顛覆份子)要對基督徒進行公開的迫害。天主教已與駭人的罪行扯上關係「包括破壞傳統禮俗及道德、廢除對先人的敬拜、信奉異端邪說、使用巫術符咒及進行顛覆國家等活動」。那時只有有關國際的政治及軍事叛徒才會受到迫害。當韓國要面對西方列強軍事的威嚇時,基督宗教更被視為西方的「炮艦外交手段」。非法居留在韓國的天主教外方傳教士被政府認定為外方間諜而被拘捕。於是,迫害加劇,殉道者數以千計。在此教難時期,韓國的平信徒勇敢地發揮他們的力量,負起探訪及鼓勵教友的任務,並繼續執行傳揚福音的工作。他們更不理會迫害,主動要求北京主教派遣司鐸到韓國去。 雖然中國亦飽受司鐸荒之苦,卻派遣周雅各神父於1831年到達韓國,使兩地教會的關係更形強化。韓國教會的發展史確意味深長,亦充滿遠景。後來他們更派遣三位韓國青年到澳門學習神學;其中兩位後被祝聖成為第一批韓國司鐸。 |
2003年3月5日
|
3. | 日本的基督宗教歷史: 數世紀以來,日本都是一個故步自封的社會。第一個葡萄牙商人在1543年到達。日本的管治者十分樂意跟他做生意。這次交易亦間接幫助了第一個葡萄牙外方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及兩個同伴於1549年到達日本。雖然他們的傳教工作受限於語言能力,但亦有少許成功。因著這「商貿聯繫」,傳教活動亦集中在日本南部的九州島上,特別是在長崎區內,但亦有基督徒團體於其他地方成立。這福傳工作在1579年到達高峰,當六大家族(地主)皈依基督信仰後,領洗的天主教徒曾一度達至十萬人;後還增至三十萬人。基督宗教廣受當時上層社會人士接納。有鑑於這股對天主教信仰熱切追尋的精神,耶穌會亞洲區會長Fr. Alessandro Valignano,他曾大力支持利瑪竇在中國的福傳方法,特別在出版事業上(利瑪竇曾出版大量中文書籍,而日本人亦能閱讀漢字)。1582年他探訪日本時,即聯同三位九州的地主,安排一班天主教少年(四位十二至十三歲的耶穌會小修士及十六位天主教男孩)往訪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及葡萄牙國王菲臘二世。Fr. Valignano讓日本這班年輕人到歐洲的目的在贏取教宗及葡萄牙國王在精神及經濟上的支持。1584年8月覲見團抵達葡萄牙得到國王熱烈的歡迎。1585年3月,他們抵達羅馬,得到教宗額我略十三世的接見及禮物後,便繼續他們探訪意大利、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行程。 1586年4月,他們離開葡萄牙,經過四年多的航程,1590年7月才能回到長崎。可惜,在這批使者離開日本期間,整個大局轉變。軍政統治者(主要是政治原因及恐怕新宗教在九州擴散)早已宣告將耶穌會士逐出日本。雖然此令並未嚴厲執行,卻明確的顯示日本對基督宗教的接受已到尾聲。在這批從歐洲回來的孩子中,只有四人能在九州附近地區公開宣講他們在歐洲的所見所聞。雖是如此,歐洲人對日本的興趣卻因這班孩子的到臨而大大增加。接著的數年,對基督宗教的政治壓力亦越加強硬,並施以公開殺戮,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受害及被殺。這些殉道者成為日本教會根基的保證。從1638年至1859年,外方傳教士被禁踏足日本。那些留在日本的傳教士一是被殺或是被驅逐。日本進入孤立時期達兩世紀之久。1865年,為日本教會可說是重要時刻。那時一些傳教士計劃再次在日本活動(雖然基督宗教仍被禁制),長崎的一班教友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隨即很多這些「隱藏了的基督徒」在附近地區「現身」;而在偏遠及政府的監制比較薄弱的地方,兩個多世紀以來,他們秘密地保存著信仰。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一個所謂「基督徒復興」只短暫地存在了一段時期。1990年,基督徒的數目是一百零七萬五千人,少於日本人口的百分之一。四十三萬六千名天主教徒分佈在八百個堂區十六個教區內。基督教徒的數目則是六十三萬九千人在七千個教會內。 |
2003年2月28日
|
2. | 中國的基督宗教歷史: 基督宗教植根的同樣歷史事件也在中國發生: |
||||||||
a. | 根據歷史記載,公元635年,在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已有基督徒,相傳是由波斯的敘利亞教會來的。唐太宗歡迎他們。他們在那裡組成一強大團體,稱為「景教」,意即「光明的宗教」。他們遺留下一大批典籍(基督宗教的第一批中文書籍)。這段歷史刻錄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現存放於著名的西安碑林內。後來亦發現了數百個景教十字架,相信是中國第一批基督徒藝術創作。由這些歷史事實得知,一班由波斯來到中國的僧侶,以默觀的團體修道生活作為他們福傳的模式,亦為在中國的第一種為福音作見證的福傳方式。 若望保祿二世1999年發表的宗座勸諭 - 教會在亞洲講及中國福傳初期:「波斯商人在第五世紀中葉把福音帶到中國。第一個基督徒的教會在第七世紀初葉在那裡建立起來。在唐朝(公元618-907年)的時候,教會繁榮了約兩個世紀;這個在中國令人興奮的教會,於第一個千年結束前衰微了,這是亞洲天主子民歷史上悲傷的一頁。」(教會在亞洲9) |
||||||||
b. | 歷史記載,1246年,方濟各會神父進入朝廷。1294年,方濟各會神父若望孟高維諾被祝聖為第一位北京總主教。在他寫給意大利神長的信中,他提到他們傳道的方式是非常直接的,就是使「聆聽者」皈依。在同一信中的另一個消息是「聆聽者」是景教的信徒。就此,基督徒團體分成兩派:在中國已有六百年歷史的景教徒及由孟高維諾等人新組成的團體。 | ||||||||
c. | 中國福傳的第三個時代由耶穌會士於1542年進入中國開始。那時聖方濟各沙勿略到達印度的果阿Goa。三年後,他轉到馬六甲Malacca(現時的馬來西亞)。由馬六甲輾轉到達日本。在日本,他想到中國福傳。 他到了上川島,一個離中國南方不遠的小島;在那裡他等待進入中國的機會。但,不幸, 在1552年他於島上逝世,未遂夢想。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傳道方式是相當奇蹟性的。群眾常被這位偉大的外方傳教士所行的蹟吸引。進入中國的傳教使命由另一位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和其同伴延續。1582年,利瑪竇神父到達澳門,籌備進入中國的事宜(文化及靈修兩者均須準備)。經過長途跋涉(需要極大的體力和毅力),終於在1601年,他始能定居北京。他相信中國的福傳工作必要從上層人士入手,才能穩紮地打進普羅大眾。為達到這目的,他首先向皇帝和學者福傳。 利瑪竇以西方學者及科學家的身份(他被稱 '西方和尚'),及有力的福傳而得到皇帝的寵信,他十分喜歡利瑪竇的朝貢(宗教油畫、時鐘、世界地圖等),於是准許這位耶穌會士以大清榮譽官員的身份在宮廷內居住;因著這身份,他得到朝廷的奉祿。 當時知名的學者,如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都領洗入教。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未如此開放地接受福音,亦從未有一個皇帝對西方人如斯尊重。利瑪竇於1610年5月11日病逝於北京,皇帝頒領予以厚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國人被御准葬於中國的土地上。利瑪竇的墳墓及其他耶穌會士的墳墓現仍完好地保留在北京車公庄黨校的花園內,足證利瑪竇的福傳方法是何等深邃的紮根在中國的土地上。(利瑪竇享年只五十七歲)利瑪竇的工作明顯地給予東西方世界 - 歐洲及中國 - 正面的影響。因著文化的交流,彼此的疑惑及猜忌得以拉近。利瑪竇把很多中國的古籍譯成拉丁文,讓西方人學習並欣賞。他把自己所著的中文書籍寄回歐洲,「雖然他們不會明白箇中內容,但只想讓其知道及欣賞中國文化的美和深度。」 可惜,這燦爛的日子隨著利瑪竇的逝世而去,轉之而來的是中國教會歷史最慘痛的一頁。利瑪竇死後不久,反對其福傳方法之聲如山洪暴發。其他修會的外方傳教士攻擊利瑪竇及耶穌會士們准許以‘中國人的迷信’方式在教會內進行活動。 史稱「禮儀之爭」,其主要爭論如下:
經過數十年的爭辯,在1693年(即光緒皇恢復中國基督徒的傳教自由後一年),教宗的代表譴責利瑪竇的教導。1704年,羅馬正式認同這譴責,直到1939年才被平反。當讀到光緒皇與教宗代表的辨論時總覺可笑。皇帝詢問教宗代表:「何時發現中國的禮俗與基督徒的倫理觀不符,在利瑪竇之前還是之後呢?」皇帝表現得比羅馬代表團更熟悉利瑪竇的著作。對利瑪竇的行實作出譴責後,他艱苦破開的門就再次被鎖上。所有外方傳教士均被逐,只有小數耶穌會士被皇帝特准留在北京。但利瑪竇在中國歷史上卻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他對東西方文化互為了解及尊重的貢獻和他個人的聖德及智慧,成為亞洲福傳歷史的寶藏。當然利瑪竇亦有其局限,部分是他自己完全脫離歐洲,他相信要得到中國人的信任,必須一生留在中國,他完成了。他認為與歐洲人,特別是葡萄牙人交往,會引起中國人的疑心;就此,他唯一與意大利的聯繫是寫給長上和朋友的信。他在信中加上小小幽默:「有時需要六七年才收到回信,當我發現我不停在寫信給已死的朋友時,我就不願再寫了。」(那時由中國寄一封信到意大利需時兩三年)在另一封信他寫道:「在中國出版書籍是非常重要的;但我的一切參考資料只能在我的記憶中找到。」(他擁有不平凡的記憶力,但卻不能獲得補充)他的神哲學思想全是在修院時學的。那時,有人指責他利用自己的科學知識作本錢以賺取中國官員的信任。這些指責後來已證實是謬論。在福傳歷史中,利瑪竇在云云中國福音傳佈者中,仍是最具創新意念的,亦受東西方世界的尊重,直至今天,他仍是這兩世界的真正橋樑。 今日中國的福傳背負著這漫長而具爭議性的過去。中國的福傳工作早在一千四百年前開展;在公佈發現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時(利瑪竇已逝世),他的弟子感慨地說:「利瑪竇老師傳授給我們的喜訊,原來我們的祖先早在一千年前已接受了!」雖然基督宗教像是從未成功地滲進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裡,不過,仍保留著。 基督信仰的力量仍存留在信眾的心中。在今日的中國,一千二百萬天主教徒(或更多)及二千萬基督教徒是不應被棄之於中國主流文化、經濟和靈性外的國寶。過去馬克思主義分析宗教是老古董,而共產主義的的批評已徹底的改變。中國現時需要的是國民力量,包括經濟的及靈性的,以領導中國的更新。基督宗教,一如過往,在此方面必能作出貢獻。否定這事實等於瞎了眼睛。年輕一代的中國人已準備好接受基督信仰作為中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現實擺在眼前,必須為散居在世界各地千百萬的中國基督徒(特別是年輕一代)設想。他們已將眼光放在中國的國土上,希望為自己的人民作出貢獻(包括信仰)。海外華僑是祖國更新的最強大力量。海外的華僑基督徒在祖國的福傳工作上有其獨特的使命。 |
2003年2月13日
|
A. | 要清楚亞洲福傳歷史,必須回溯到教會初期。耶穌是亞洲人;初期教會在亞 洲的耶路撒冷、安提約基亞及厄弗所等地建立。 在公元50-52年,保祿和他的旅伴們才踏足歐洲(馬其頓、雅典及格林多 等地)。 其後伯多祿和保祿在羅馬建立教會(伯多祿約於64-67年在羅馬被殺)。 就由亞洲開始,偉大的福音傳佈者把基督的福音傳揚到普天下去。 |
|
B. | 讓我們認識六個亞洲教會(印度、中國、日本、南韓、越南、菲律賓): | |
1. | 印度的基督宗教歷史: 第一個東南亞教會團體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印度西南端一邦)建立。傳說約在公元52年,聖多默宗徒到達印度傳揚福音,並給首批印度基督徒付洗。直至現在,這些基督徒仍稱自己為聖多默宗徒的信徒。聖多默宗徒的墳墓就在馬德拉斯 Madras (印度東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 首府),很多基督徒到那裡憑弔。歷史記載,公元345年,一群約四百人的敘利亞教會信徒定居印度,遇上一班聖多默宗徒的信徒。雖然在幾個世紀以後,這班信徒仍保留著一貫的信仰。由那時開始,這班聖多默宗徒的信徒及由敘利亞來的基督徒合稱為「敘利亞教會」,積極秉持安提約基亞敘利亞教會的禮儀,並接受其管轄。 |
|
由此小小的信徒團體開始,他們經歷了不少的困難而發展成現今喀拉拉邦教會。遺憾的是這古老的印度教會,因著某些歷史緣故,已分裂成為不同的教派。敘利亞教會的各教派合共有五百萬信徒。 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所有印度信徒的四分一來自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人口三千二百萬,其中六百二十萬為基督徒(佔全人口百分之二十),而數千名喀拉拉邦信徒已遷離該區。 |
||
1489年,葡萄牙人到達印度,親見當地活潑的教會。但葡萄牙人卻用盡方法(甚至使用暴力)要把這古老印度教會的禮儀拉丁化,他們以其殖民主義勢力,亦同時接受教宗亞歷山大六世於1493年向新發現的東方世界所有在俗傳教活動的頒令(教宗把新發現的西方世界交給西班牙管理)。葡萄牙決定把印度教會拉丁化,建立「拉丁教區」,目的在使這教會脫離敘利亞教會的管治,並選出自己的主教(把當選主教的名字提交教宗批准)。1560年,葡萄牙在果阿Goa 設立印度的「異端法庭」,很多人因而死在這政治的鐵腕下。在眾多印度人眼中,這些以天主之名所作的一切,誤導他們以為基督徒的天主是憤怒和報復的神。這「異端法庭」到1812年才被廢除,如是者,印度的宗教禮儀才得享自由。1613年,一位擁有利瑪竇精神及遠見的意大利籍耶穌會士Robert de Nobili 神父在他提交羅馬的一份報告中記載,葡萄牙人在印度建設基督化社會的努力,同時亦指出他們拉丁化印度的暴行。葡萄牙殖民政府希望同化殖民;例如:印度人不吃肉(當時的生活習慣),但卻要他們吃葡萄牙人所吃的,穿葡萄牙人所穿的。Robert de Nobili體會到那種「葡式傳道方法」只在葡式商業中心及管轄區湊效。此方法只能令教會官僚化及權威化,實際上卻無法打進最高階層的印度教徒,及非葡國管轄區內。 | ||
Robert deNobili(就如在中國的利瑪竇),為能與婆羅門(印度教四大階級的最高階級)交往,他接納他們的生活模式,並完全脫離他的同袍。他在馬都拉島Madura工作。他精通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和梵文。他譯寫了許多梵文祈禱文,並出版天主教要理和聖母的生活
- 全是梵文的詩歌。他對長上指出,宗教信仰不應與某種文化習俗混成一體。要成為基督徒不一定要吃肉、飲酒、穿皮鞋;所有此類行動皆會引起印度各個階層反感。De
Nobili決定獨自生活。他穿橙紅色的衣著、木屐;戒肉、魚、蛋和酒,吃素;在額上劃上印記,在橫胸掛上聖珠;就如婆羅門的聖者般打扮。這位耶穌會神父准許皈依者保留他們的習俗及生活習慣,例如:洗潔禮。一開始,de
Nobili的工作已遇到非常強硬的反對,包括印度教徒和他的同袍及一些神長。不過,最重要的是de Nobili得到他的長上(羅馬耶穌會總會)及主教支持和推薦;最後教宗十五世批准,他的運動因而得以昌盛發展,把基督的信仰帶給印度教的各階層。 不幸的是印度教會並未準備好接納如此急進的轉變。對於這一切變革,很多外方傳教士仍是固執短見,默守成規,因此這運動註定失敗。羅馬方面漸漸屈服於反對者的聲音,教宗及其代表下令禁制de Nobili的各種行動。對他的「開放」最致命的一擊是由教宗十四世在1744年的頒令,對於教會內一切改革行動與教會實際行動不相符的均予以禁止。 |
2003年1月27日
|
1. |
讓我們直截了當的討論有關亞洲的基本問題: |
2.
|
1967年,東盟ASEAN(東南亞國協)成立。當時的成員國包括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後再加入四個新成員國:柬埔寨、寮國、緬甸及越南。 1989亞太經合會議APEC成立。東盟+3(東盟成員國再加上南韓、日本和中國)在2002年1月1日簽訂了一份非常重要的經貿協議,通過成立AFTA東盟自由貿易區(比預算提早六年);一切這些發展均清楚顯示在很多情況下,亞洲區內已趨向融合。 亞洲可以歐洲的經濟發展作一借鏡,因為亞洲在某些方面也正朝著相同的路前進,而早前,歐洲己建立「歐聯」。在歐聯未正式成立以前,歐洲的工業生產大多數來自少數國家(德國、法國和英國),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均GDP在歐洲是非常不平均的。 歐洲的領袖們明白必要建立一「歐洲共同市場」,這樣,知識、生產及財富才能較平均地分配,而人均GDP才可提高。 |
3. | 再環視亞洲:今日亞洲的工業,主要的三個生產國是:中國、日本和印度… 佔亞洲生產總值的大多數(約四分之三)。若以亞洲整體計算,是大於歐洲或美國市場。由此可知,財富的不均到達了怎樣的地步。這是與歐洲的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均GDP對比時清楚見到的。2001年,英國及法國的人均GDP分別為22,800美元及24,400美元(美國則是36,200美元);與亞洲相比:日本24,900美元,但越南只有1,950美元,而中國是3,600美元。若國民的平均收入低,又如何有能力去購買自己的產品呢?就此,亞洲的經濟發展便被一大群無購買力的消費者所抑制,這情況不單是在那些經濟差的國家發現,整個亞洲亦然。 自歐聯成立後,歐洲各國均受到財富比較平均分配的益處,造就更多消費者 以刺激國內經濟。歐聯更致力投資教育,試圖造就一營商文化及倡議改革, 推展勇於承擔及創新思維。 一切這些努力的成果是:更好的經濟合作,收窄國民收入的差距,穩定政 治局面,共負責任的政府及律法。 |
4. | 亞洲能否成立「亞洲聯盟」呢? 答案「是」是肯定的…但主要的問題必須解決。 |
a.
|
今日亞洲擁有非常強大的地方經濟。可觀的資源有利於財富的平均分配;創造龐大的市場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及保留人才以增加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 |
b.
|
亞洲各國在不同程度上正不斷增加合作:經濟、防衛、文化、以至政治。 |
c.
|
不少的亞洲國家正熱切期盼「亞洲共同市場」的誕生。中國正在努力促成。 |
d.
|
卻有太多亞洲國家,必須增加教育機會,以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特別高等教育方面。以印尼及中國為例:只有少於百分之十的人口達到大專程度,而星加坡有百分之三十九,日本有百分之三十,南韓有百分之二十五;有些數字更令人不安,在泰國只有百分之六十九的人口受過初等教育,而印尼、越南及中國則約為百分之五十。 |
e.
|
要達至「亞洲聯盟」這目標,將遇到很多阻障,此等阻障非常複雜,大部分是在文化上的,非注入金錢就能解決,因此需要一段過渡時期。而最重要的是怎樣使更多亞洲人及亞洲領袖們感到有建立「亞洲聯盟」這理想的需要:在他們心裡要有如斯展望:有強烈的政治意願及忍耐去達成這團結的目標,並要鍥而不捨,願意為此而付出代價。 |
f.
|
重新尋回亞洲普遍文化,而「靈魂」時常是「亞洲各國團結」最主要的精神基礎。在亞洲各國眾多的分歧中,語言、文化和宗教,必能找到其內在的團結。在分歧中的團結將成為區內及全世界和平和穩定的保證。 |
g.
|
所有亞洲宗教必須嚴謹地考慮這新趨勢 -「亞洲聯盟」,作其靈性角色的主要挑戰。 |
h.
|
所有亞洲基督徒(天主教、各基督教派、東正教等)必須團結力量,從「新亞洲」的角度重新構思其福傳活動。 |
2003年1月20日
|
1. | 亞洲的年輕與年老人口 |
亞洲是世上最年輕的大陸,且越來越年輕。亞洲人的平均年齡為十七歲,部分原因是某些地區的出生率相對極高卻英年早逝;柬埔寨人口的平均壽命為五十,而印度則為六十。中國是亞洲最年輕的國家。與此同時,特別在比較工業化的國家,人口失衡的現象非常嚴重,就以日本為例,其平均壽命為八十四歲,但出生率卻偏低,結果日本是亞洲及全球最年老的國家。壽命長,人口老化、退休人士越來越多,年輕的勞動人口越來越少,又要供養越來越多的長者,造成社會福利的重大包袱;而過高年齡的社會,特別在發展迅速、不斷創新的資訊科技領域上欠缺人才。人口統計學上的現象明顯使西方國家如德國等經濟減速,現在亞洲亦面對同樣問題。 | |
2. | 對大自然的傳統尊重與失控的發展 |
亞洲人對大自然的「神聖」有天賦的觸覺,一切的生靈必須和諧地生活。 日本的京都,神廟遍山可見,用竹建造,看似是植物多於像房屋,這樣;大自然就沒被破壞而是受保護。但離開這片桃花源,高速公路把美境輾碎,交通 擠塞、污染等,乃是發展的代價。眾多亞洲國家願意犧牲大自然的寶藏(森林、河流、土地等資源)來換取所謂的「發展」。不惜任何代價的發展心態產生一負面後果,就是妄顧鄉土環境來建設超級大城市,以滿足人類所嚮往的所謂美好生活。 |
|
3. | 古文化及高科技與普遍文盲 |
亞洲因擁有古老文化及宗教而自豪。佛教、儒家思想遍及東南亞,為亞洲文明奠下牢固的基礎。亞洲人非常好學,並視追求學問為人生最崇高的目標(日本及南韓是全球最多博士的國家)。 客觀地說,今日亞洲是全球匯集最多知識份子的地方,願意及鞭策自己求進,使自己及國家都不斷進步。可惜,在此同時,文盲亦是亞洲的普遍現象。以印度為例,某程度上,印度享受著十分高的教育水平;受僱在矽谷的優秀印度工程師十分多;但印度文盲的比率卻高達百分之五十八! 中國有一億二千萬人使用流動電話,而此數字將在2005年倍增。上海90%的公寓已鋪設光纖網絡,比大多數工業國家還多;互聯網之使用亦急速增長。在2000年,四百萬用戶已登記上網;估計在2005年,將增至八千五百萬。但文盲佔人口比率百分之二十七! 據聯合國就亞洲現況的報告稱: 在眾多的亞洲地區,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成就可說是零。赤貧的鄉間地區仍飽受著飢荒、營養不良及食水污染之苦。他們站在垂死的嬰兒旁邊無能為力;為那些能熬過一週歲的,在生存期間他們平均所能享受到的僅是在富裕國家或在其國家中的較富庶地區的一半。 有關古文化及高科技與文盲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亞洲缺乏一共通語言,有時在同一國家內,亦沒有一共通語言;就以印度為例,除印度語及英文外,還有十七種官方語言。 |
|
4. | 宗教自由與種族衝突 |
無可否認,「容忍」是亞洲人的美德,而亞洲的宗教及倫理亦教育人達至「容忍」。亞洲人對歐洲人傳統上都抱著存疑的態度,認為他們都是充滿暴力的人。 但是,就印度一個被稱為「無暴力」的地方為例,在1947年剛宣佈獨立時期,印度教徒跟回教徒發生一場內戰,數以千計的人死亡、戰爭的破壞造成人民流離失所,難民以百萬計;結果由印度分裂出一個新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1971年,孟加拉回教徒與巴基斯坦回教徒在巴基斯坦爆發另一場內戰,死傷無數;結果孟加拉又由此分裂成為另一個新的回教國家,孟加拉國。 印尼的回教徒與基督徒間的種族衝突,令國家嚴重受創。菲律賓的回教徒與天主教徒的打鬥延續了數十年。 |
|
5. | 融合與地區主義 |
中國及台灣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整個亞洲與全球團體融合的里程碑;同時東盟國家在2002年1月1
日(比預算提早六年)通過成立AFTA東盟自由貿易區,標誌著亞洲區內的融合。 亞洲領袖們,對經濟增長全賴與世界市場及同時與區內各國的融合,已有共識。 亞洲區內的經貿往來、旅遊、金融貿易、資訊及勞工的交流等一切現象,均顯示亞洲區內的經濟已漸趨穩定,予人信心的保證。東盟+3,包括南韓、中國及日本,在亞洲普遍發展中正確地聯成一線。 亞洲各國(特別在97金融危機之後)已清楚明白到他們在經濟上的成功受到國內人民的判斷,但使其成功的因素卻在全球及亞洲區內。雖然如此,亞洲區內的舊恨突然浮現,對地區穩定構成威脅,使經濟發展陷於困境,亦可見到這發展是如何的脆弱! |
|
6. | 亞洲需要一植根於過去,發展於今世土壤而讓下一代結果的新文化 |
亞洲所有宗教必須參與撫平舊創,培養人類彼此共融團結等工作;首以教育為重,關懷窮困及有需要的人,此乃宗教的責任和使命。亞洲所有宗教必須共創一互信、彼此尊重及合作的文化,使成為新亞洲希望的標記。 |
2003年1月12日
|
1. | 自小我們已聽過人類是屬於一個大家庭。在偏遠地區,人在面對大自然的災害時,勢必集中力量,團結一致,以抗天災。我們祖先的智慧,早己預視「天下一家」這理想;但今日的媒體更讓我們像置身於老遠發生的事件中;很多時,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觀眾可能比當地人還要早知道該事件的情況。人類從未像現世代的人那般察覺到自己是生活在地球村內;每一個人都可以知道其他人的事。 |
2. | 經濟是十分現實和實在的,最能影響人的生活。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相互依存是最不證自明的。今日的經濟是全球化的;某地方的經濟劇變,全世界即有所反應;某地出現工潮,立即影響其他地區的經濟。 任何一個國家,就算政治、經濟及軍事如何強大,也難逃避在世上醞釀中的貧窮或社會不滿,本地的事件可爆發成為世界大事;這般看來,就沒有所謂本地非本地的了。再沒有人能說:「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現今世代,當全球的緊密程度穩步上揚時,社會責任的本質亦在嚴重地改變。 以地方企業為例:除了發展自己的商貿外,還要關注當地人,若當地某些事件未能解決,牽起不滿情緒,很快便會釀成世界事件。 我們是生活在一個非常緊密的全球化社會裡,在這全球化的世代,一個關鍵 字是"interdependence"「相互依存」;我們的宗教信念及道德原則必定要在這 世界中生活出來。 |
3. | 「愛你的近人如同愛你自己一樣」是耶穌吩咐他門徒的主要誡命。過往,人把這話理解為對你身邊有需要的「做善事」,就各自的能力幫助一些我們認識的人,沒甚麼社會責任可言。在今日全球化的社會裡,「近人」可以是某人或某些我不認識的人,可能是住在地球中的某個角落,而是與我有關連的,我們是相互依存的。幫助近人不只是宗教的善行,而是使彼此共存的社會責任。 |
4. | 當我們說(其實我們時常是這樣)知識和經驗是今時今日成功之匙,卻忘卻 在現今這個一切事情互為相關的社會中,不能再以狹隘的角度看知識,以為懂得怎樣做,就可在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現。一個飽學的技術專家,若缺少對現代世界的認識或社會責任,枉論甚麼;他必須在靈性的修養上擁有一定的道德觀及品德。在這範疇上,宗教定能作出其獨特的貢獻。 讓我們把討論範圍縮回東南亞(我們討論的主題),亞洲的四大傳統宗教(印度教、佛教、基督宗教及回教),加上儒家思想,塑造了亞洲文化,成為亞洲各國普遍的靈修基礎。這靈性的氛圍,可說是最適當的土壤,讓亞洲人的傳統美德,如勤勞、務實、顧家、未雨綢繆、好學等茁壯成長。「亞洲路向」應滋潤亞洲這片靈性之地。若讓這片土地被腐蝕,亞洲將是其他工業化地區的翻版。 |
5. | 相互依存讓我們更清晰知道,我們是生死與共的。相互依存最主要的不是政 治、經濟或軍事,而是靈性。任何經濟發展,若缺乏靈性的支持,將是不受管 制的,易墮進貪婪、自私、分裂的漩渦中,後果是自我毀滅。 新福傳的精神在於教人分享靈性上的財富,以保障一健康、全面及持續的發展。 |
|
|||
1. |
新亞洲新福傳(一)寫於1997前。那時是亞洲奇蹟的「黃金歲月」,亞洲四小龍領導著興旺發達的經濟,亞洲已在世界舞台上肯定自己的地位。當時很多經濟學家都預言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亞洲的世紀。可惜,繼之而來的是亞洲經濟 泡沫經濟爆破後,全球一體化強烈的抨擊及911慘劇等均激發起人對「亞洲路向」的質疑。 過去六七年,亞洲經歷了很多轉變,這是不容否定的事實。當四小龍正在奮力慢慢地恢復其領先地位時,亞洲其他國家仍化盡資源在修補國家內部社會及經濟上的不穩定。同時,亞洲的領袖們也越來越覺察到亞洲本身內部存在的矛盾:財富和知識的不均(只有少數國家,或在國家內的某些地區能平等地分享到經濟改革帶來的利益)。經濟發展,而無伴隨著的精神、文化及道德基礎,只會製造更多問題,而非解決問題;市場一體化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其他文化及道德上的爭議,如:民主、自由、環保、可持續發展等,所有這類議題均需詳盡分析,集體智慧及集體行動。 |
||
2. | 新福傳 (二)- 主要以宗教角度延續討論今日亞洲:亞洲宗教(特別是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基督宗教)如何為建設健康而完整的亞洲作出貢獻呢? 首先讓我們回顧有關亞洲的幾個重點: |
a.
|
有人曾說:「地中海是過去的海洋;大西洋是現代的海洋;而太平洋是將來的海洋」! 這陳腔濫調多少也有幾分真實。過去,歐洲曾是具優勢的大洲。殖民地時期,歐洲各國擴張其勢力及文化,影響大部分世界。今日,美國在經濟及軍事上佔盡優勢;亞洲卻休眠了多個世紀。但是,亞洲所潛藏的能力正處於一觸即發的時空。 |
b.
|
亞洲擁有三十七億人口(佔全球人口60%以上),主要是年青人。據統計,到2010年,全球人口年齡低於35歲的有三分二在亞洲,而在整個亞洲,中國則擁有最年輕的人口。這些年輕人對學習、對改革及科技的開放,對為改善生活質素而努力工作等具有極大的決定性。 |
c.
|
比較世界其他地區 ,亞洲人更能準備及接受先進科技,特別在資訊科技上。 例如:在中國,已有一億二千萬人使用流動電話,估計在2005年,此數字將增加一倍。在上海,90%的公寓已裝置光纖網絡,比大多數工業國家還多;互聯網之使用亦急速增長。高速快車(或稱懸浮列車)的啟用亦標誌著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以現代科技來改善交通系統。 |
d.
|
可以這樣說,在整個亞洲,高科技是由工業帶動,亦為消費者所歡迎。高科技產品不一定是由先進國家引進,亞洲已成為供應世界市場的高科技產品生產中心。 |
e.
|
就以今日新亞洲的中國為例,她已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及第八大商貿國家。 根據世銀的估計,到2025年中國將佔全球經濟的25%,高於美國(20%)及印度(13%)。 |
f.
|
亞洲的未來現已開展。當想到世界未來新秩序時,無可避免地,一定要想到 亞洲。若亞洲各國能成功地整合成為和平、團結、合一的共同體,那將是世界和平的穩固希望。亞洲有著豐富的文化及宗教傳統,文盲卻比比皆是;在繁榮進步的大城市背後,有著極多的貧民窟及落後地區;在嚴謹崇高的道德價值標準下,瀰漫著貪污舞弊敗壞法理的歪風;若亞洲真能克服其自身的矛盾,這樣,亞洲的團結定能為整個世界帶來益處。 |
總結來說:1997的經濟危機,使全世界經濟放緩;911慘劇及全球一體化的新思維,此等事件確令人關注到世界人口的緊密關係,經濟的互為影響。我們的世界觸覺讓我們清楚看到在紐約、北京、或阿根廷所發生的事情,全世界均受影響。我們被迫團在一起,生死存亡都共束於一線! 這互相依存的知覺激勵亞洲各國加速團結,幫助找出彼此共同的文化及道德遺產,作為支持發展的基礎及達到互利的目標! 在此過程中,亞洲各宗教的主動參與及貢獻是最重要及最基本的部分。缺乏各宗教的衝擊,為這過程將是一大損失。 |